温圳镇 - 概况


区位优越,明朝中叶,被朝廷划制为“驿站道”。目前,处江西省“天”字型交通框架之内,享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水有江西六大水系之一的抚河,陆有浙赣铁路复线,320、316国道、梨温、温厚、京福、温乐高速公路和11条连接国道的镇村公路,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基础。
气候温暖适宜,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9.3℃,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降雨日144天,平均相对湿度77°,日照时1900.5小时,日照率43%,平均风速2.5米/秒,无霜期291天。
文卫事业发达。现有公立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18所,私立中学2所,在校学生1万余人,中心卫生院与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相配套,镇内设有工行、农行、信用社,网站超过20个。
温圳镇 - 历史文化

宋末,渠圳上流凿通疏流,从此洪水依渠循圳,汹涌直下,形成抚河,温圳也得于发展的机遇。很快成为有名的小集镇。明末清初,已是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到浙赣铁路建成后,温圳水有抚河,陆有浙赣,成为江西东部的咽喉之地,在抚河岸边建有8个小型码头,誉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上千号船舶停靠岸边,所装货物从此上岸,运往全国各地,仅经营粮米的店号就有110多家,号称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温圳湖南朱家一儒生,在朝廷为官,因才华横溢,豪气直爽,刚正不阿,而被奸臣诬陷,流放至福建,后皇帝知实情,升任其为中丞,但在赶往京城赴任途中,又被奸臣魏忠贤所害,吞金而死。
至今,在湖南朱家村中,还留有“中丞(第少一撇)”的门牌。共和国成立后,温圳输送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产生了三位博士生导师,十多位博士生。目前,已有6人在国外留学深造,中科院院士朱中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中国科技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温圳地理位置显赫,是历朝历代军事要地,人民的民族精神浓厚,抗日时期,高级将领程潜、薛岳、上官云相等所属部队,驻扎温圳时,温圳人民积极配合,支援抗日队伍,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在康山猪婆洼还留有坚筑工事、弹药库的遗迹。
温圳镇 - 区域特色

抚河流域跨境3.5公里,水源充沛、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石,早在80年代,被日本客商认定含泥量微,含硅量高,是极有价值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为上海南浦、杨浦大桥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国家重点工程指定的建材品类。沙、卵石、水泥、轻型隔热板、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在长江中下游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家庭养禽是温圳的特色产业,自1984年至今,年养禽量均达150至200万羽,禽蛋批发市场,禽苗孵化、禽病防治、饲料供应,设备加工,禽粪运销等相关产业具全,禽产品销往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市,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工业基础雄厚,解放后一直是个轻工业基地,现有上千万元资产的企业5家,工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各种型号的摩托车配件十分齐全,建筑材料、文化用品、食品、化工原料、小五金、电讯器材特受市场的青睐。其中摩托车及配件、苯甲醇、线缆、虎钳、中性笔走俏全国各省市;油墨、铆钉、摩托车及配件远销东南亚各国;松花皮蛋、红心咸蛋已进入欧美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温圳镇 - 区位优势

为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把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作为重头戏。一是优化了治安环境,对不法分子和社会黑恶势力给予强有力的打击,营造了稳定祥和的政治局面,树立了温圳的新形象,党委、政府已多次向社会公开承诺:对企业因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政府负责赔偿。

三,整治了城区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三是优化了服务环境,为使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党委、政府制订、完善了招商引资措施,健全了责任制,不管是外来客商还是本镇业主在镇城办厂,政府将尽一切可能提供优良场所或转让优价土地,并派专职人员负责协助办理一切用地、办厂手续,保证把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
目前,温圳的经济发展已进入腾飞时期,近2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温圳首期投资1.8亿元,兴建中粮江西米业公司,江西省交通厅投资5000万元兴建高速公路电子监测、物质调配、培训服务中心、中巴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南昌光阳蛋业有限公司、水厂、华鑫实业有限公司等近20个中小型企业落户温圳。
温圳镇 - 发展环境
温圳是个百年古镇,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济济。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重头戏,紧紧围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投资者营造了“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投资环境。

二是优化了基础设施环境,筑巢引凤。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做好土地、经营城镇、市场培育三篇文章,招商引资空间的总体目标:首先,按花园城镇的要求,融城建、卫生、环保、绿化、亮化、美化为一体,改造了城区的电网,亮化美化了全部街道公路,改造了破旧建筑,疏通了全部下水道;其次,规划建立了以镇域工业为主体,以温厚高速公路、316国道为依托的温圳镇民营工业园区;其三,整治了城区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
三是优化了服务环境,为使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党委、政府制订、完善了招商引资措施,健全了责任制,不管是外来客商还是本镇业主镇域办厂,政府将尽一切可能提供优良场所或转让优价土地,并派专职人员负责协助办理一切用地、办厂手续,保证把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全民齐动,以商招商。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温圳的招商已进入佳境,由福建客商投资的日产5000吨水厂、光阳蛋业有限公司、吉旺饼干厂、省交通厅投资5000万元的高速公路公司已开业,投资2.4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江西米业公司正在加紧建设,投资4.8亿元占地1.2万亩的温福高科技工业园正式启动兴建,还有广东迁来的华鑫实业有限公司,温圳企业与浙江联营的江西沙神铜业有限公司,与江苏联营的江西大洲电讯公司与上海红环公司联营的华普有限公司等20多个民营企业落户温圳。
温圳镇 - 经济建设
时光将人类带进廿一世纪,温圳人民以新的理念,抢抓新的机遇,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工农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呈两位数增长,出现人气旺、事业兴的景象。
农业产业化已成雏形。温圳农业人口32000余人,劳动力26000余人,其中从事非农业劳动者16000人,农民纯收入近3000元,2003年皮蛋厂生产规模扩展,饼干厂开业,湖南村的食用菌菇场的做大,12家花生加工厂的蓬勃发展,肉牛场的投产,为全镇农业产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镇党委、政府将继续重点抓好这些龙头企业,做到政策上放宽,经济上扶持,规模上放手,促使他们做大做强、做活做优,成为全镇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建立健全公司+农户的发展体系,形成龙头跟着市场走,农民跟着龙头走的格局,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

第三产业勃勃兴起,随着交通和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从事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社区服务人员不断增加镇区拥有3个集贸市场,店铺360余家,在城区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4377人,占城区总人口22%,在农村,第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
温圳镇 - 招商政策
一、税收
1、对客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下同),实行“免二减三”的优惠,即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前两年免征,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第6年开始全客征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或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第6年至第7年,由政府按企业上缴所得税地方享有部分的一半奖励给该企业。
2、客商投资企业将经营利润直接用于在本镇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注册资本的,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地方享有部分的40%。
3、从事农、林、牧、渔业等种养业、加工业的客商,自取得收入年度起,对其征收的农林特产税由财政全额返还3年。

1、客商投资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年限期满后,可申请延期。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规定的用途范围内,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或作为合资、合作经营的折股投资。
2、对外商新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内资企业1500万元以上的,只收取土地成本费及报有权批准的省、市人民政府就上的费用;内外资工业企业年纳税300万元的,一次性划拨土地50亩;土地成本价应先收取后在该企业实现税收中按比例逐年返还土地成本价款;年纳税超过300万元的,所需土地可按比例递增。
3、客商投资企业用地,免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本级分成所得成分。
4、客商到本镇工业园区办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按成本费收取,对一次性投资2000万元以上或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相关费用报镇政府个案优惠。
三、收费
1、对新办的客商投资企业应缴纳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用水增容费减半征收。
2、有关办理土地使用的费用,按每亩3000-5000元包干。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省规定的最低标准减半征收(0.5元/每平方米)。
3、其它按政策需要缴纳的各种规费,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最低标准征收。
四、奖励
1、设立招商引资引荐奖,对引进项目的个人,按实际进资给予奖励;设立重大贡献奖,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扩股)或年纳税总额200万元以上且当年增幅达10%以上的外资企业法人代表,将其本人当年所缴的个人所得税款全额奖励给其本人,一年一兑现,奖金由镇财政按个人所得税受益比例分担。
2、凡符合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免抵优惠政策的出口企业,有关部门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对一时不具备资格,且年纳地方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先征后退还企业,由受益财政垫底,退税后归还财政。